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文章 > 正文

光影变奏 墨韵飞扬 专访清华美院陈辉教授

(清华美院学生记者团 韦昊昱)


陈辉教授.jpg

陈辉教授


1200多年前,唐人王右丞曾在《山水诀》开篇吟咏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的傅彩简淡、笔迹劲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空灵博远、恬淡纵逸的美学品格,可谓水晕墨章,跃然纸上。2016年12月8日,当我第一次踏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辉教授的工作室,领略他那光影变奏、墨韵飞扬的艺术世界之时,一种笔精墨妙、气韵沉雄的视觉情思,霎时直入我心,真可谓“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令人流连忘返,激赏再三。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出生成长于江淮大地的陈辉教授,自幼涵咏在皖山碧水的旖旎景致之间,安徽的一方风貌人情与文脉渊薮,为他步入个人新意迭出、灵动深邃的水墨世界,奠定下最初的创作源泉。而遍布徽州、为数众多的古镇村落和倚山面水、黑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则更是为陈辉教授的水墨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表现题材。陈辉教授向记者回忆道,多年前的一个皖南梅雨季节,当他回乡考察徽州民居建筑承志堂时,便被宅院的富丽堂皇和恢弘气势所深深震撼,尤其是中堂天井上方不断变化交错的光影律动,尤为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相得益彰。而民居内部陈设考究的几案古镜、楹联插花、窗棂旧椅,又带有极强的隐喻象征,呈现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地方百姓朴素的伦理纲常、宗族观念与家国情怀,这启发了陈辉教授开始逐步深入民居内部,探寻这凝固音乐的视觉绝响,呈现堂前依旧故人影,皖南迷境异幻时的悠远画意。

春绿墙头 69cmx69cm  2016年.jpg

春绿墙头 69cmx69cm  2016年


老院子的光线 69cmx69cm 2016年参加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jpg

老院子的光线 69cmx69cm 2016年参加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


1981年,陈辉教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学院严谨的构成、图案与素描教学课程,催生了陈辉教授对装饰性艺术表现的喜好,而工艺美院对现代主义的重视,又使得此后的他始终保持了对形式语言、二维平面、时尚前沿和画面肌理性的敏感,陈辉教授强调:“大学期间在基础课上所学到的打散重构、点线面的构成、黑白灰的切换与二维视角的运用等装饰艺术表现手法,都使我如今的创作能够更加自由,物象则因艺术家的奇思妙想而重新调配”。可见,工艺美院教学传统中这些颇具当代性的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段,都被其后的陈辉教授适时融入至他那看似古朴传统的画面之中,令作品在立足东方物象的基础之上,又能不拘成法,神与物游。

追梦故园   365cmx145cm   2015年.jpg

追梦故园   365cmx145cm   2015年


途中的风景   69cmx69cm   2016年.jpg

途中的风景   69cmx69cm   2016年


堂前故影 160cmx200cm 2016年参加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jpg

堂前故影 160cmx200cm 2016年参加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近年来,陈辉教授先后完成了皖南民居风景系列、北京系列、欧洲印象、新山水系列、灾难系列等一批水墨巨制,他的画作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记录下世间万物拂去人迹喧嚣后的自然本真与雄浑壮阔,可谓胸中丘壑,存乎一心,赏玩他的画作,无异于在阅读一本奇崛妙景与人类文明的图像志与民族志。


陈辉教授在对自宋元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墨传统继承与弘扬的同时,始终注重放眼世界,借鉴西画中有关比例、构成、空间、量感、光影的观察要素,力图中西合璧,臻至大成。他极为推崇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对光影明暗的运用,那直射画面的中心用光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同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画面之中。而20世纪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含蓄雅致的静谧画风,又为陈辉教授的水墨创作带去了清新恬淡的氤氲之美。


需要观者留意的是,陈辉教授对西画形式语言与视觉元素的借鉴,是在坚守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气韵生动与写意精神的基础之上展开的,陈辉教授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强调:“艺术变则通,不变则死”,然而“创新之变不是断裂之变,丢失之变,它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的优化之变”、“开拓创新不是丢弃传统,传统自然存在于民族的文化中,渗透于民族的血脉中”,因此,我们可以从陈辉教授那些极为清醒的艺术哲思与感悟之中,追溯至苦瓜和尚“笔墨当随时代”的煌煌高论,领会到白石山翁“我自用我家法也”的创作自信,体味出吴冠中洋腔中唱、中西荟萃的异彩纷呈。

云满两江岸   69cmx69cm   2016年.jpg

云满两江岸   69cmx69cm   2016年


书房寄情   扇面   2016年.jpg

书房寄情   扇面   2016年


而作为一位有着强烈文化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的艺术家,陈辉教授也对当下中国画坛笔墨日益僵化的机械主义涂抹倾向颇有微词,他认为目前的许多中青年画家功利心极重,创作心态浮躁,一味迎合市场,将展览评奖标准视作风向标,出现了大量匠气之作,最终只能形成恶性循环。陈辉教授强调:“艰苦的时候才能出艺术大师,当绘画上升到一种责任感,画家在自己画上下功夫、独立思考,给自己足够自由时间去体会,才能出好作品。艺术萌发出来的动力、闪光点和新作品的诞生不会是在急急忙忙、风风火火的情况下形成的,是在悠然的状态下才能产生艺术灵感”,可见艺术创作要由心而发,沉潜持久,方能成竹在胸、道法自然。

小桥流水人家   扇面   2016年.jpg

小桥流水人家   扇面   2016年


游园   69cmx69cm   2016年.jpg

游园   69cmx69cm   2016年


艺坛育人、惠泽众生


陈辉教授在个人艺术创作日臻精湛的同时,无疑还有着传道授业、育才树人的教师身份。在采访中,陈辉教授专门谈到了对青年一代中国画学子艺术创作与未来发展的期望。他认为学生们对基本功的看待,应不设唯一标准,在加大基础训练的同时,要饱览东西方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同时熟悉传统文脉,深入观察生活,心师造化,努力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避免学生之间风格趋同,千篇一律。


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则要在日常的创作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发现并积极鼓励学生的创作长处。此外,实践类专业的学生要重视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理论的不断加持和提升,而凡是能在艺术史长河之中流芳百世的大师前贤,莫不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与价值判断,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品质,值得新一代的学子们传承弘扬。

看鱼塘的农户 69cmx69cm 2016年.jpg

看鱼塘的农户 69cmx69cm 2016年


冬暮 69cmx69cm 2016年.jpg

冬暮 69cmx69cm 2016年


2016年岁末,就在笔者撰写这篇采访稿之际,“陈辉、宿利群、宋连民水墨三人展”于12月24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三位同样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却各自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学院派艺术家,为我们找寻当代水墨的未来发展走向,拓宽了一条可以依托的观察路径。走笔至此,遥想宋人苏轼曾在《书吴道子画后》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如今,当我们面对陈辉教授那一幅幅匠心独运的磅礴画境,感受他对民族文脉的薪火相传和对时代寓意的人生况味之际,想必亦能发出异曲同工的深切感怀吧?

山间浮云起 69cmx69cm 2016年.jpg

山间浮云起 69cmx69cm 2016年


广西六甲镇 35cmx136cm 2016年.jpg

广西六甲镇 35cmx136cm 2016年


绿荫下的那扇门 69cmx69cm 2016年.jpg

绿荫下的那扇门 69cmx69cm 2016年


镜子田 69cmx69cm 2016年.jpg

镜子田 69cmx69cm 2016年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