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周刊》之——陈辉:光影交会间的真实、虚幻与感动
《中国书画周刊》主编访谈录
编者按
走进清华美院B543画室,顿时,一股深沉、宁静之感充斥了身上的每个细胞,甚至有种庄严的感觉,不禁驻足,肃目。在这里,你只想静静体味。这般静谧,让人不愿打破,哪怕连呼吸声都不愿发出。可心中的暗涌又让你忍不住想要大口呼吸。这时,恐怕要感谢鱼缸中的潺潺水声,让你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不至于让呼吸声打破这份宁静。
上下两层阁楼似的画室,挂满了黑白色调的水墨作品,四幅大作从二层阁楼垂下,让你只得仰视。墙壁上穿插的一些“小品”,才让你有机会近距离细细品味水墨交汇的笔触。
窗外,阴天,屋内,昏暗。但在这间房子里,作品中的光与影,让你分明感到此处充满阳光、弥漫雾气,还有季节变幻。
这里,就是陈辉的画室。生命的眷恋与感悟在这里凝固;光影的律动与节拍在这里鲜活;心绪的纷乱与纠结也在这里释然……
人物介绍
陈辉,1959年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部副主任,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先后参加亚洲艺术双年展、第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 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
从小将绘画作为爱好的陈辉,198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设计专业。大学期间,陈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在大学毕业那年被评为了优秀毕业生。当时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工作单位,很多令人羡慕的工作都向陈辉敞开了大门。可陈辉对绘画的情结却始终难以割舍,以至于放弃了“当官发财”的机会,选择留校,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
画面体现的是心中之象
在陈辉的作品中,水墨意韵和光影效果是他所体现的主体。合理地将西方的空间和构成运用进来,结合中国画艺术中的意韵和意境,形成情景交融的和谐之美。他善于将墨的聚散、疏密自由调配,可谓纯粹的用墨“玩”色彩。作品均以黑白灰色调为主,通过晕染形成丰富强烈的视觉感,再通过光、通过结构、通过造型,把空间拉开。
陈辉在创作前从不打底稿,在他的作品中永远看不到铅笔或炭笔的痕迹,他喜欢抓住画面肌理的感觉,将一瞬间的特殊性与偶发性控制住,保留住,而不是有计划的。那一笔紧压一笔,在紧要关口和水、墨、彩交汇的重要部位,他紧紧咬住不放,水与墨、水与彩、彩与墨相会相分,薄薄的、洁白的宣纸以它的生命之性托起水与色的飘逸,托起墨与彩的厚重,托起水与墨的灵透。
他善于在绘画过程中根据水墨变幻产生灵感并把它们在纸上变得鲜活,每一笔的浓淡干湿在一秒钟前都是未知的,只有实际落在纸面上,干透,才是它最终的摸样。画面中对景象的写生也并非照搬,体现的是“心中之象”,尽管此景是客观的,落在纸上,却是自然营造的相对主观的情景。
“在创作时,我常常感到很惊险,很紧张,不断地收缩、放纵,如果墨气接不上,气韵一下就失去了,因此操作上的衔接很重要,绘画前,在心中要积累充分的素材,否则很容易因一笔之差,前功尽弃。”陈辉的画带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学术性,通过学术积累,渐次产生了今天的水墨画。
创作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执着的坚守
从陈辉的油画到彩墨画,再到水墨画,都能看出他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思想境界,体现了他的自身修养和格调,这些并非只要用功就可以,而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艺术家的原创性与个性。陈辉在学校基础部从事教学工作,素描、构成、图案都是他所授课程。扎实的基本功加之对“光”的敏感与应用,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陈辉风格”。无论是具象水墨还是抽象水墨,他追求天人合一,并将道教思想融入其中。同时,受西方绘画的影响,陈辉追求作品的视觉张力。
陈辉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认为,画家不断重复自己的作品是很可悲的,要勇于挑起重任,不断地深度探索,时常将中国的艺术和世界的艺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的艺术不能过于暧昧,更不能少了心灵的震撼。这是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执着的坚守!”
陈辉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注重学术与研究、坚固艺术创作的学者型教师、艺术家,他同时也是当今社会难得的两袖清风的文人之一。
主编手记
与以往采访不同的是,这次我只有一个小时。承担着繁重教学工作的陈辉每天都很忙,我们的访谈也不得不被催促他开会的电话打断。
不过,仅这一个小时的内容,足矣让我写上一万字。陈辉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画家,还当之无愧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语速并不快,但极富条理性,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听众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加之个人对陈辉作品与为人的感受,只可惜版面字数太有限了。
陈辉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勾起观者心底的某段回忆,甚至是对某个场景、某段对白、某个人的具象记忆。峰峦、山石、池塘,还有南方老宅的窗棂、屏画和旧椅……也许是黑白色调的缘故,总觉得他的作品有着浓浓的怀旧气息,那种视觉上的张力和情感上的体验,使每个凝视他作品的人,在情绪上都会产生莫名的冲击力。或微笑、或惆怅、或欣喜、或感伤……总有那么一点小感觉,直逼心底,从内心深处冲到喉咙、嘴角、鼻尖,然后是眼眶。
在人的感官日渐麻木的今天,能够让人心生感动的作品真的不多了。而陈辉画技与思想的完美结合在当今画坛是绝无仅有的!在画室观陈辉的作品,感动与震撼之余,心中自然会将它们同作者的名字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满室生“辉”!
- 01 程耀钢笔速写 序
- 02 时空叙事 幻象迭出
- 03 借古开今 时代新象--品读石峰山水作品
- 04 在北京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上的发言
- 05 一方水土 一方乡情
- 06 2024尹鹏出书(序)
- 07 受教多师 艺道恒长
- 08 前言
- 09 千峰万壑任纵橫,尽在激情表现中
- 10 广州画展开幕式线上讲话
- 11 物境•心境•意境 ~ 陈辉2022年新作
- 12 小品不能小 小品要有大气象
- 13 写在“风与物游”画展上
- 14 陈辉随笔写在差途中
- 15 在~“风与物游”陈博贤 柴鑫萌双个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 16 美术学学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
- 17 江河:陈辉水墨画研究
- 18 在白雪石研讨会上的讲话
- 19 胸怀浩远 笔耕不辍
- 20 写在非常时期的水墨实验课上~2020研究生选课
- 21 水陆兼程 多元并蓄 一 肖飞作品印象
- 22 综合材料创作课
- 23 乡情水缘 初心向往
- 24 相由心生.明心见性~写在刘佳画展前
- 25 铢积寸累~写在秦祺篆刻展前
- 26 即兴写在刘宇然毕业展上
- 27 传承与发展——回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28 关于中国画的现代化——谈吴冠中先生“移花接木”之艺术思想
- 29 笔拙至简 以神塑形~观邓灿水墨作品
- 30 3.2018研究生新生见面会讲话稿
- 31 16届大学良师益赠词友
- 32 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学科前沿发言提纲
- 33 序
- 34 受益多师、勤于耕获 ------观张雨画丹霞近作
- 35 一带一路文稿
- 36 百扇语意(序)
- 37 情系边疆——民族题材创作谈
- 38 南京中国画教学研讨会
- 39 师法自然 本真由心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一)
- 40 光影变奏 墨韵飞扬 专访清华美院陈辉教授
- 41 悟法其用 珍视特色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二)
- 42 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 43 【人民艺术】诗画背后,是浓浓的皖南乡情——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
- 44 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 45 开宗立派 教书育人 —— 纪念白雪石先生百年诞辰
- 46 关于中国画教学
- 47 王涵画展前言
- 48 【甄至沙龙】“甄品至真至美”之“丹青雅韵”——陈辉谈国画品鉴
- 49 流光徘徊中的乡土主义景观
- 50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51 “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 52 重估中国当代绘画”之十四
- 53 冯远序
- 54 《中国书画周刊》之——陈辉:光影交会间的真实、虚幻与感动
- 55 自我归宿水墨中
- 56 陈辉老哥
- 57 陈辉水墨画:诗与思的生命情怀
- 58 寓绚烂于简淡
- 59 羽 化 而 登 仙
- 60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 61 亦真宜幻之诗情
- 62 诗意的风景
- 63 流 光 徘 徊
- 64 多极一体
- 65 遥 远 的 “ 技 痒 ”
- 66 陈辉水墨画:诗与思的生命情怀
- 67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 68 积铢累寸 即景生情
- 69 水韵墨趣
- 70 意幻与精神
- 71 新建中国美术馆提名展500短文
- 72 综合训练与基础教育
- 73 造型基础课程探究
- 74 坚守艺术理想的行者
- 75 基础教学学科前沿阐析
- 76 当 代 水 墨 画 语 言 表 现
- 77 对中国当代水墨画的思考
- 78 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
- 79 前 言
- 80 当 代 水 墨 的 视 觉 与 传 播
- 81 醋 溜 白 菜 与 纯 正 口 味
- 82 创 作 感 言
- 83 笔 墨 当 随 造 型
- 84 笔 墨 当 随 意 境
- 85 基础教育与创造性培养
- 86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