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写意的力量—论中国写意美术"1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5-02-15

zhongguoxieyi01.jpg


写意,是中国美术的灵魂所在。


具有写意特征的艺术,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它汇入中国文化的洪流,经历代画工、艺术家的实践演化和文人的诠释,逐步形成富有意味的形式,并以大量的作品见证“体系”的存在,产生了具有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国写意艺术。


zhongguoxieyi02.jpg


中国写意艺术,源自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合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表现为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动态审美。其点画、开合、节奏,同化于自然草木,对应于天地阴阳,合拍于江海律动,因此气脉贯通,真力弥满!在无数的作品中,那被物化的神与韵,生发出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其聚散、升降、屈伸、浩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既有儒家的敦厚沉郁、静穆中和,也有道家的与物推移、彰隐自若,还有禅家的自由卷舒、任性旷达,更有融合时代精神的开拓进取、自由自足。中国写意艺术是诗风浩荡的中国风在造型艺术中的体现。它的表现智慧和创作过程,它的思想性和形式特征,皆是东方精神的形象对应。它叙述和弘扬的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民族之诗性追求。


zhongguoxieyi03.JPG


写意精神的意象图式驻落于所有中国美术门类之中,其观念最早可上溯至先秦老庄的道论。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形神之论、有无之识,也催生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对当时及后世的美术创作影响深远。是故,中国艺术家往往强调超越再现客观世界,去把握天地万物背后的形上之“道”。


zhongguoxieyi04.JPG


中国写意绘画,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奔纵的笔墨特色闻名于世,数千年一路生长至今而枝繁叶茂,成为世界美术大观园中的奇象而神出古异,文意堂堂,气韵生动,令人神往。传统写意绘画,其特定形象乃产生“意”的母体,触之而纷呈迭出,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艺术魅力。从原始洞窟壁画到墓窟壁画,从彩陶纹样到帛画再到宣纸上作画,由于工具与材料的变化促进了表现方式的变化,其“意”、其“象”亦各各不同,但写意精神一以贯之。中国的写意绘画历经长期的艺术实践后逐步成形,文人的参与艺术最终奠定其在中国美学价值体系中无以伦比之地位。早在唐代,就有以泼墨著称的画家王洽,北宋则出现了富有诗情画意和文人情趣的米氏云山,南宋写意画大家梁楷,笔墨精湛神妙,开创了水墨写意画法的新局面。元代文人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为求得心态的平衡和情绪上的舒络,其作品野逸高致,将写意画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大画家倪瓒云:“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言之凿凿,至今回响犹在。及至明清,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写意作品震古烁今,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面貌突出、风格强烈,均为后世垂范。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渗入,写意绘画各种派别呈多元之势,既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出机杼而开创新风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也有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进行中西文化合璧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李可染,大师辈出,生生不息。


观近三十年来,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广泛,其新样式及其伴随的观念亦层出不穷,中国的美术家们也不再囿于原有的价值观和秩序感。固然,折腾、动荡、创新是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沉淀下来总有一个相对稳定恒久的价值存在。所谓恒久性,就在于与一个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同构。这种同构,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而不息向前。因此,在当今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们越来越注重从中国艺术的历史生成入手,研究中国画写意特质的源流。在面对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题材,如何将严格的造型和透视、光色等规律与中国传统的方式、程式互通融化,如何结合西方的表现体系和审美标准而创造出现代写意绘画时,其探索始终立足于厚重的文化支撑,催生出不尽的意蕴。画家们秉承以线韵和墨象为主的写意笔墨观,吸纳西式素描对客观物象的阐释,注重内心情感表达的同时做到形神兼备,把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人文关怀融入作品,对新时期中国写意绘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拓展。参展艺术家中有一改传统中国画以“墨”为主的画法者,吸收西方环境色系和主观色彩构成的成果,融个人气质和自创语汇,创造了现代生活的静逸美。更有艺术家凸显线与面、黑与白的交互关系,凭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表现出神畅自如、纯粹明净的审美境界,这是对当下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个性化诠释。


当油画的写意方式诉诸视觉,便与国人印象中对西方油画的惯性认识拉开了距离。其实写意精神本身,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既可为中外结合提供可能,也能将古今融汇化为现实。作为舶来品的油画,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给中国美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更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世界的连接、对话和共同发展中凸显其价值,在比较中实现“异质同构”、“同质互化”。其中,印象主义的光色朦动对应于米家山水的墨色浑茫。20世纪以来不乏画家于此取得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便是“同质互化”的范例。因此,中国油画所具备的写意特征不仅是油画本土性的体现,也是中西文化在自然观、历史观、价值判断及审美理想相碰撞、交合、分离与定向的结晶,是中国写意精神与西方油画本体在思维和表现层面相通的表征。不仅如此,写意油画还从西方表现主义中吸收生命本质的构成以对接本土写意文化品质,亦成为中体西用的典范。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曾专门提到了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本次画展中生动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中国画精神和中国古代造像的理解,从民族传统艺术经典中汲取养分,达到了古相与新韵的相契。一批新生代油画家的写意性创作探索之路同样令人瞩目,他们完美融合了书写性笔触与写实性造型,同时将画面平面化、单纯化,甚至开始大量留白;造型上也呈现出逸笔草草的审美趣味,树立起油画本土化倾向的积极探索和实验的范例。还有一些画家,把历代积累的文脉看作自己的创作起点,使画面呈现出空灵而有诗意的写意精神,其作品在现代主义抽象构成的典型图式中透露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气质。


中国传统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和样式,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不一样,中国传统雕塑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神权和皇权的敬畏,偏重精神性的意象造型。上古时期,中国雕塑就凸显了创作者对精神性的关注:原始时期的朴拙意象、商代的诡魅抽象、秦朝的装饰写实、两汉的雄浑写意、宋代的俗情写真,还有理想的佛教造型、夸张的帝陵程式以及朴素的民间表现,无数撼人心魄的经典作品共同营造出中国传统写意雕塑的生态园景。然而,自“五四”以来,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价值体系和认识论基础的引入,传统雕塑受到了巨大冲击而被排除出主流之外,造成了中国本土雕塑从精神到样式的双重断层。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美术学院校又引进苏联的艺术教学模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雕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在因素推动。可喜的是,一些雕塑家以及理论家逐渐意识到主流雕塑与传统雕塑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于是开始对传统雕塑进行了自觉反思。他们深入雕塑艺术本体,领悟其造型规律和审美精神,为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如今,大量雕塑家已经将写意精神作为活化传统的方式加以自觉地实践。他们不仅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养分,还从西方写实雕塑中学习塑造、解剖、透视,并感受到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本主义——从古希腊的静穆与单纯到罗丹雕塑的深刻人性表现,塑造表现力不断丰富与强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理解,被提升到生存论意义的高度,展现着心灵世界中有与无的二极对立,为当代中国雕塑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天地。此外,雕塑家们还由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中学习形式构成,在体、线、面中体悟造型之“造”。通过对西方大师的心灵解读并规整妙造自然,为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创作提供了形式的广泛性。中国现代写意雕塑,正是将传统雕塑中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主义中出神入化的形神表现和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形式创造置于同一文化空间,在现代话语中寻找“异口同声”的心灵表达,打造出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既具备民族艺术精神又不失人类情怀。诚如熊秉明先生所说:“写意雕塑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这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一批老中青艺术家以作品的客观存在证实了他们的追求。


同样作为美术重要门类的版画,其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也成为中国美术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版画主要是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版画,揭开了版画创作的新篇章。与古代版画相比,新兴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版画的题材、形式和艺术语言日渐丰富,各种表现手法被不断尝试,突破了以写实为唯一途径的表现模式,涌现出大量运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诸多表现手法创作的优秀作品。此外,新工具材料的广泛应用,扩大了版画品种的范围:石版、铜版、丝网版、石膏版及其他综合版纷纷出现。当然,在版画艺术语言中同样也存在着如何在继承传统之同时体现艺术当代性的挑战,版画的当代性非唯形式语言的当代性,其关键在于精神意蕴的当代性。中国当代版画的创作,呈现出向传统和本体回归的趋势,在传统的雕版、木版年画中,在以墨为主要媒介的审美规范中找到形式美的元素,继而又在20世纪视觉艺术革命的成果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意象与抽象。通过如诗的版画写意语言拓展了新的视域。通过丰富多元的技法和图式,呈现写意精神的生动气韵,在这里,可以探寻“极简”、“超现实”,可以觅得水印、丝网、刀刻,甚至数码艺术在理念与技法相融后的现代意象。本次展览的大量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版画在未来的希望。


中国写意美术依然走在发展途中,需要美术家们将其纳入社会文化的宏观方位审视、品察、超越,避免跟在古人、洋人之后亦步亦趋而僵化为教条。首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寻找丰富的矿藏,深谙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明晰自身在世界多元互动与多元共存中的文化角色。事实上,尊重先民的创造就是尊重历史,就是珍视我们民族进步的每一个足印。只有这种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才不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失重。有责任感的美术家应当以自己的情怀和心力去挖掘深藏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并使之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所谓民族,所谓民族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是灵魂。历史传承,正是滋养这精神与灵魂的丰厚基础。其次,世界的丰富,创造了多元文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会涵养出艺术的深厚博大,形成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呈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多元共存、多元包容和多元互动的环境,中国的美术家要找到支点,保持平衡,才能在一个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中使自己的潜在价值得到体现,风格生长得到发挥。最后,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环境,空间上美术家们要关注国家与地区的关系、大人类与种族的关系;时间上美术家们应关注永恒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创作上美术家们需关注人类情怀与个人情感、经典艺术与当代创造的关系。继而,在艺术创造中总结创作经验,架构理论根体系,使动态的实践和发展的理论相互映衬,形成事业推动的最佳形态。


“中国写意”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美术馆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和横向的跨媒介角度梳理写意美术这一中国特色的艺术表征系统,我们无意在名词上做文章,恰恰正是蕴含于不同画种中的“写意精神”折射中国传统的光辉,它是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转换和传达。通过展览,我们可以领悟到作品中浓厚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时代风格,体会到艺术家们为发掘深藏于传统之中文化价值而作的努力,更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集体基因在艺术家个体身上已成为精神的琼浆、生命的细胞。


一个开放的时代,使中国写意美术博采众长,为世界欣赏;一个追梦的时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让中国民族的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确立了新的坐标。


国家、民族,不仅仅是疆域的版图,更是文化的凝聚。这种凝聚化为力量,展示自信与自强,以其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世界,影响世界,对话于世界,屹立于世界。新时期的中国写意美术,向世人讲述着中国、中国人,讲述着中国艺术家的梦想。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二0一五年二月三日

(此文系“中国写意——中国美术馆邀请展”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