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艺术可以让人舒心优雅 ——美术学院陈辉教授谈阅读

发布时间:2024-05-29

艺术可以让人舒心优雅

——美术学院陈辉教授谈阅读


捕获12.jpg

Q 您从何时开始喜欢阅读?

因为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应该说画画先于阅读。那个时候阅读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向性,就是翻小人书。

阅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当你低迷的时候给你前进的方向,当你迷茫的时候给你具体的方法。


Q 阅读艺术类图书,应如何选择?

对于艺术,首先要深刻地了解传统,深挖传统精髓和传统精神。阅读传统类的书,重点是看中国古代画论。第二是看中外美术史,胸怀祖国的同时必须要放眼世界。对于传统,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在继承以后的发扬,先深入研究传统,最终从传统走出来。第三是看国外的现当代艺术,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每个流派的脉络,了解之后可能会更精准地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


Q 您是如何选择水墨画这种方式从事创造的?

我家是安徽的,每年都要去皖南。2012年去宏村,看到一个老宅子,我背着相机走进去拍照,当走到第四进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太阳现身了,一束光射进天井,呈现出黑白极致,透着水汽的温润,所有的物像都是混沌的,有一种不清晰的感觉。我突然感觉,这种特殊感受或许可以创造新的表现形式——用黑白语境去承载要表现的东西,可能会更有表现力。


Q 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如何拥有闲情雅致?

就算再忙碌,一定要有点闲情雅致,优雅的人才会创造出灵感。一个人要保持基本的三点:第一,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一定要拥有一个“灯塔”式的远方在召唤你;第二,做一个艺术探索的无畏者,不光是对艺术,对任何一个专业,没有想象、没有好奇心就难以发现其中新的领域;第三,做一个生活的优雅者,去发现生命中有意义的东西,万法归一法,一法来自于心灵,学会一种养成。


Q 您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什么?

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一个特色就是因材施教,注重特色,这一定不是标准化的。我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们的特点在什么地方,放大每个人的特点,让他尽可能跟别的同学形成差异,这是我在教书当中比较强调的。

艺术表现要强调纯粹性,尽量让画面单纯,不要考虑过多的颜色变化、过多的技法叠加。如同一台戏,一定要有领衔主演、主要演员、配角,还有敲边锣的。画面也是这样,一定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有第一视觉、第二视觉、第三视觉,而不是到处都在“抢”、到处都在“打架”。


Q 创作是需要激情的,没有激情的时候怎么办?

无“情”的时候要努力学习,有“情”的时候要奋力画画。其实,我有时候一个月也不动笔画一张,因为没有状态。状态来自于什么呢?是厚积薄发后的叠加,是内心充斥着感受下的储备。


Q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发展,您有哪些看法?

艺术可以让大家都光彩照人,都充满着爱。艺术创作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每个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艺术创作的一些规律进行表现。

要先有品味格调和深厚的文化思想做支撑,然后可以完全按照心象去表达,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处。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要考虑到雅俗共赏。艺术家要用艺术的品味和艺术的审美去引导观众,胸怀祖国的同时必须放眼世界,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割舍不了的精髓,是绘画语言里面必须要用的素材,再用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去表现。所以,继承与创新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Q 对想了解和认识水墨画的同学,您会推荐哪些书?

先把经典吃透,中国绘画高峰在宋代。宋人重质,支撑笔墨技法的是山水的宏阔和富有张力的感觉。北宋的范宽,他的作品具有比例分割之美,很有现代感。南宋的马远、夏圭相对比较秀灵清雅。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元四家”“明四家”,明清以后的绘画崇尚临摹之风,创造性不是太强了。

近现代的李可染、傅抱石都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革命的。傅抱石先生把毛笔“咔”顿散了,然后蘸上墨,在纸上扫出山径后再勾画,打破了传统勾勒山石的方法。李可染先生用积笔和积墨的方法,把光影带入画面,这是一种很好的借助传统的技法。他们是通过自身的感悟,将传统与创新很好结合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在不同时期都在寻求变,他说在一生当中革自己的命,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否定才能进步。


Q 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作画?

人工智能是很理性的,数据设计好了它就按程序走了,跟人的感性是没法比拟的。只有在创作中,你才能感觉到创作的艰辛或者快乐,这种喜怒哀乐在作品中呈现的那一瞬间,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


Q 每个人都想追求幸福,您觉得什么样的能力对于幸福感的实现比较重要?

作为艺术家是幸福的。我常常说的两句话:所求的事情,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个相对成熟的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你所承载的事情是多大的事情?你能够力所能及地做到什么程度?看得远一点,超越现实一点,痛苦就可能稍微少一点。在人生历程中,若干个小目标叠加以后可能就是个大目标。坚守的力量与“灯塔”的力量,是并行不悖的。建立好“灯塔”,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远方的“灯塔”在呼唤你。每个人的“灯塔”是不一样的,我的“灯塔”是想让世界人民接受有深厚根基的中国文化。


Q 怎么看待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的关系?

对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读书使你不迷茫,使你明晰和智慧,让你明辨是非,做出更好的选择。画家石涛讲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在行万里路当中去看、去感悟,所见所闻给自身的阅历增加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在这个基点上目游心记,就容易生成中国画中的“似”与“不似”。


Q 艺术在非艺术生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通常说,艺术是表达个人心灵的一种呼唤。不管是毛笔、油画笔、铅笔、钢笔,任何工具都可以承传心灵的感悟,会使学艺术的人的生活有情调一些、浪漫一些、有品味一些。他会有一个闲情雅致的时段,给自己安排喝喝咖啡、听听音乐会、简单地学学书法或者画上几笔,在紧张的节奏中松弛下来,对人的心身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学艺术时,不要去对标大师的作品,只要开始画,画着画着就会慢慢感觉到很愉悦、很舒心。


创作从心,坚守持之以恒的信念

陈辉


我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辉,有幸给同学们推荐几本书,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本书是吴冠中先生的自传《我负丹青》。这本书详细阐释了吴先生作为出身贫寒的孩子,如何历尽艰辛一步一步走向艺术成长和艺术成熟,最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散文家、教育家。他一生历尽坎坷,但是唯有对艺术永远充满激情和向往。他父亲是农民兼教师,是很务实的一个人,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很热爱生活。没有文化不等于是美盲,他说母亲很懂美,所以家庭环境对吴先生或多或少有前期的影响。


吴先生说学艺术的人是水浇不死的、火也烧不死的。他是将文学和绘画结合为一体的艺术家,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吴先生有自我判断和坚定的信仰,他对艺术有独到的认识。在还没被充分肯定、没被看好的时候,他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他一生追求真善美,坚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持写生,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源于写生。他觉得艺术的生命之源,来自于感动的生活、感动的人民,只有这些素材才能让他充满激情地表达,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深度、艺术精深、技术精湛的作品。


第二本书我推荐《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好像跟艺术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其核心就是坚守持之以恒的信念。这本书讲的是作为长者的老父亲对儿子,也可以说是对年轻人,在教养、为人处事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启迪,是非常有价值的。像是一把通向幸福、开启心灵的金钥匙。天上没有掉馅饼的时候,一切的馅饼都是努力奋斗和反复失败后获取的经验,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取得的成功。


第三本书我推荐《石涛画语录》。这本书核心是以笔墨表现自然山石溪水的方法。石涛是明末清初“四僧画家”之一,他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到今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永不过时。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语境、风貌,一个时代的精神、作品一定是通过人的经历得出的感悟。传统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对于传统的最好继承就是发展传统。他的第二个观点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古人讲卧居游历,作为一名画家来说,必须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才有胸中丘壑。第三个是他的“一画之法”,其核心是说,法生成之前是没有法的,由心生法,万法又归于一法,归于一心,明心见性。


(图文素材提供:“水木开卷·从游悦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