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实正红——全国名家石榴主题美术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2024-12-21作品欣赏丨 丝路撷萃——首都美术家文艺志愿边疆采风作品展(三)
2024-12-21内含福利 | 灰瓦千秋韵,文化胡同藏——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开幕
2024-12-21-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中国画传承与创新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0 周年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10-15
2024年9月28日,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座谈会暨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华三,艺委会副主任陈辉、于光华、方向、石峰、李传真、杜松儒、王冠军,委员钟捷、金纳、申卉芪、赫英海、金瑞、王水清、袁玲玲、孙震生、王煜、康雷、廖勤、王鹏澂、王子锟、祁博辰、宋子伊参加了座谈。此次会议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会议围绕“近年来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工作的展望与建议”等议题展开热烈而切实的讨论。与会者回顾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北京中国画艺术取得的进展、成就和经验,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期待通过积极的学术建设、营造更加良好艺术氛围共创文化艺术强国之梦。
座谈会现场
综观十年来中国画传承和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中国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怀豪情地自觉将艺术创造融入时代大潮,以大批精品力作描绘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美术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人民的需求、情感和愿景进行创作,不断推进深化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以精湛的技艺和更为贴近人心的方式塑造了新时代劳动者、建设者、奋斗者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讴歌团结奋进、劳动奉献的伟大人民,提高人民审美素养。美术家们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及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广大人民。中国画艺术以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姿态朝向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唱响时代主旋律。
会议合影
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将在发挥团结引领、联络凝聚等作用方面做出更多工作,力求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多层次、宽领域和立体化的美术工作体系,与各地美协和艺术机构通过组织巡回展览、学术研讨、写生采风等活动加强交流,打造艺术品牌,服务首都和全国人民。艺委会将继续团结中国画优秀人才,聚力赋能,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首都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
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华三 发言: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中国画艺委会举办“中国画传承与创新座谈会暨艺委会的工作会议”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时间线索上看,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提出“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宗旨,时隔14年,1956年党中央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文艺方针。24年后的1980年,党中央又提出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双百”“二为”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总方针。34年后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80多年中国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未改变,文艺工作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创作初心同样未曾改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备历史的延续性与内在的发展逻辑。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方针,为文艺创作实践的提供了正确引领,激励文艺工作者从“高原”迈向“高峰”。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广大美术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时代现场,倾听人民的声音,在创作主题上把握时代脉动,在思想内容上契合时代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凸显时代审美。并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调动其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辉 发言:
艺术创作有着明晰的三个标准:一是思想精深,二是艺术之精湛,三是制作精良。这三方面共同构築了艺术的高峰指向。第一,思想精深,是受艺术家独特经历、修为与境界,文、史、哲的积累之影响來决定他的高度。每位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应该是独立的、直觉的自我表达。第二,艺术精湛,是艺术家对生活真感情的流露、对创作真激情的表现、对艺术守真情的持恒。随着艺术家思想的深度与认知的厚度的推进,其作品亦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不同的特点与风貌,正所谓画如其人。艺术精湛是对艺术品味与格调的构建。完善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始终是艺术家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第三,制作精良,是指艺术作品须具备在有温度、有血肉、有筋骨的感人的魅力支撑下施以高超的技法去表现作品,方能触动人心。当下,年轻艺术家们在创作的道路上,往往面临着为展览而绘画的困境,以致作品有趋于雷同的倾向,失去了艺术应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的艺术,应是有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及鲜明的个性。我们北京美协的使命,便是在这庞大的美术体系中,引导年轻画家们摆脱束缚,把握品位、勇于创新、持恒坚守地去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艺术创作之路漫长艰辛,不能沿袭与重复,而在于勇敢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北京美协肩负着引导之责,助力这些年轻艺术家们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让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新品种。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于光华 发言:
在此,我愿分享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学习心得。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个时代的文艺创作者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这种现象不容忽视。我们作为北京美术家协会的艺委会成员,更需深思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以克服这一难题。因此我们北京美协的每位成员,不仅要在自身创作上不断精进,更要肩负起带动地方基层美术工作者共同进步的重任。总书记强调,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通过作品来体现。这意味着,我们美术团体和组织的价值,在于能否通过展览中的优秀作品触动人心,提升观众的精神境界,同时激励美术创作者不断自我超越。作品是创作者的立身之本,创新则是其生命之源。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完美融合,使作品成为二者的结晶,是我们每位美术家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坚决杜绝展览中的抄袭模仿、低级趣味等浮躁表现,努力消除沽名钓誉的不良风气。这同样是美术家协会、艺委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善用笔墨,遵循艺术规律,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操守,创作出真正能感染人、打动人的作品。只有深入生活,我们才能汲取无尽的创作源泉。作为艺术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古典哲学文学与中国画有机融合,以文载道,以画传道。在个人的创作实践中,技术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与灵魂。审美观念是艺术技巧得以表达的基石。我们需要通过交流、自省与自觉,在创作中明确方向。作为北京美协的一员,我们更应肩负起引导和引领的责任,承担社会的艺术使命,做好文艺担当。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 石峰 发言:
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应积极发挥其团结引领与联络凝聚的职能,致力于构建一套全面、多元、广泛且立体的美术工作架构。通过推出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活动,塑造反映北京特色的美术工作体系。具体举措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实现全国性区域展览的联动效应。我们将与各省市美协紧密合作,通过巡回展览、学术讲座及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化与地方的文化交流。借此,北京美协能够集结全国范围内的优秀美术创作力量,共同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第二,健全长效学术机制。在推进展览联动的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学术机制,确保展览推广、研讨会及写生等活动形成一体化进程。此外,我们还将积极申报国家级和市级课题基金,以资助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第三,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通过优化现有机制,我们将更加主动地发掘潜力人才,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并提供持续的追踪培养,以确保美术事业后继有人。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方向 发言:
今日,我们聚焦守正创新之议题,深入探讨艺术传承与创新之路径。艺术传承,既是我辈之根基,也是传统的精髓。然而,传承之路如何与创新并驾齐驱?实践之中又该如何求索?中国画历史悠久,创新之步伐从未停歇。外来文化被中国艺术巧妙吸纳,融会贯通,成为自身发展之养分,使中国画愈发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一批极具改革精神的艺术大师,他们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他们的精神,极具时代意义和楷模性。彼时,西方现实主义理念传入中国,与中国画碰撞交融,催生出众多杰出艺术家。改革开放之际,直至八五思潮涌动,五六十年代之画家们恰逢其时。他们既能汲取西方文艺思想之精髓,又能重新发掘中华文化传统之魅力。在这双重力量滋养下,众多艺术家脱颖而出,创作出感人至深之作品,展现自身独特之艺术风采。可谈及近十年中国艺术之现状,我们不禁陷入深思。时下,艺术领域虽呈现繁荣之态,创作条件亦更为优越,然却鲜有能够深入人心之作品。此乃本次研讨会急需探讨之问题。我们需反思如何摒弃创作之功利性,回归艺术之本质。与往昔相比,当下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探索世界乃至外太空皆可成为绘画之题材,艺术形态面貌愈发多样。绘画形式亦更加丰富,画展界限逐渐模糊,画种交融交错,彰显学科交融之时代特征,这无疑都是值得肯定之进步。在绘画技能提升方面,我们拥有技能培训之优势与教学之科学性。然而,思想性之不足亦逐渐显现。艺术家们独立思考之能力亟待加强。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世界,此种思想境界与能力乃艺术家之宝贵财富,必须珍视并传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展览部主任 杜松儒 发言:
我们身处一个幸福的时代,AI技术风靡全球,然而,绘画这一职业却始终无法被算法所替代。尽管我们已离不开现代生活的便捷,但作为画家,如何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现代社会,如何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丰富情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谈及全国的各类美展,近些年来,不少作品呈现出显著的变化与长足的进步,但也有部分作品停滞不前。当然,其中更有一些作品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源于创作者从绘画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触及了精神层面的自我感知。对于画家而言,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在特定的心境与境遇下,通过画作传达自己真挚的想法与感受。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摒弃虚伪,消除分别,追求本真。画家们需不断自我革新,同时我们亦应思考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如何辨识与掌握规律,以及如何顺应美术发展的潮流。我们时常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应借此机会,依托北京美协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学习,共同迈向更高的境界。作为首都北京,我们未来更可整合各方资源,把握适当机遇,走出国门,开展跨省乃至跨国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 李传真 发言: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我谨就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自身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实践与教学体会,提出以下思考:十年来,以工笔人物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这得益于习总书记"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指引。工笔画在触摸古人、吸纳外来、体悟当代、表现现实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与表现力。然而,繁荣背后也有隐忧: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功训练不扎实导致绘画语言单薄。
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工笔画家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创作信念,扎根于质朴的生活,提炼鲜活的平凡典型,用高超的绘画技巧去塑造富有感染力、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要专注自己的领域,全心投入,纵深挖掘,把它做到极致。同时要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拓宽艺术视野,合理运用数字媒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我革新。这是一个不断试错、自我成长的过程,需要坚韧的耐受力。相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扎根时代沃土,中国画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芒,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人物画创作室主任 王冠军 发言:
当前工笔画创作与展览中所呈现的“浮躁”现象,或许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激烈的竞争压力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我们艺术家自身。就我个人而言,选择绘画这条路,纯粹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我始终牢记初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在工笔画领域的探索实践中,我始终让自己保持一种沉稳的创作态度。回望历史,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出作品,无一不是远离浮躁、精雕细琢的不朽经典。作为一名工笔画家,我坚信,尽管中国画的面貌朝着多元化发展且不断变化,但我们仍需坚守工笔画的核心特质:工致、严谨,讲求法度,穷尽精微。
具体而言,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对前人经验的尊重与学习。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独特,与外来艺术截然不同,在创作中我始终探究传统,深入领悟,向传统绘画汲取灵感与营养。其次,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避免空洞无物的表达,我们要从大众生活中汲取养分,紧跟时代步伐,表现生活而非再现生活,提炼并升华生活中的美,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此外,我们还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在创作中恰当借鉴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同时,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拓宽创作领域,心怀敬畏之情,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深刻表达家国情怀。在坚守中国画本质内核的基础上,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根本前提,同时注重展现力量、风骨与温度,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杰出作品。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钟捷 发言:
作为高校教师,我自然将关注焦点放在高校教学和创作问题上。正如杜松儒老师所建议,北京美协组织的展览,不应仅限于北京,而应积极拓展至更广泛的地域。这个思路很好!同样,我观察到,在京的许多高校和学术单位都有自己的美术馆或展览厅。对于这些单位而言,它们有条件引进美术家的优秀创作,包括画家的日常习作进行展览。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学生与教职员工,也有机会与作者进行深入的艺术交流,促进专业学术探讨。所以,为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扩大专业交流,我提个建议,北京美协,艺委会,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与相关单位合作,邀请画家们走进校园,让精美的作品在校园内的展厅进行展览宣传,从而让高校学生从欣赏作品传达的美感中汲取艺术的滋养,提升审美水平,同时也会促进北京美协对专业活动发展的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金纳 发言:
我们学院秉承“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致力于服务国家民生与发展大局。作为一名花鸟画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负重任,立志培育更多优秀的花鸟画创作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因此,近十年来,我在教学与创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花鸟画大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新中国成立伊始,花鸟画领域便提出了“为谁画,画什么,怎么画”的深刻命题,同时题材的拓展也使得这一代画家的作品既承袭了传统笔墨精髓,又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这一研究成果对我的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与研究院硕博生的培养质量,我建议联合艺术家协会举办系列讲座,并在北京地区策划青年联展活动,以期为人才培养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专职画家、教授 申卉芪 发言:
在艺术的道路上,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坚持”,要对自己抱有充足的信心,“自我反思”亦不可或缺。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向前辈艺术家学习,秉承弘扬传统人文精神,注重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立足传统,与时俱进,扎根生活,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特征与文化气息的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能够净化心灵的作品。坚守艺术理想,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坚持文化服务于人民。劳记使命,传播正能量,使终保持一颗“童心”,表现真、善、美…这一跨地域、跨种族的永恒主题。
人民网书画院副院长 赫英海 发言:
在创作中应强调中国绘画的特征和画家对”文史哲“素养的积累,中国画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些对于中国画学习和创新都相当重要。我们看到现在许多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在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画注入新生命力。首先的建议是要适应当代“快节奏”导致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作为中国画家,更要“慢”下来去学习和创作,沉下心去做作品;另外我对于协会的意见是多培养年轻艺术家,积蓄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后备力量;第三通过艺术交流和艺术展览、组织写生等途径鼓励画家走进生活、激发灵感,也让中国画作品走进群众,融入当下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工笔人物画系主任 金瑞 发言:
在谈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时,我主要想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享。我们工笔人物画系已经培育了众多专业人才,成为了全国高校中的一抹亮色。当初,我们成立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旨在复兴“工笔重彩”这一艺术形式。我们的画室承载着两个传统:一是大传统,即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二是小传统,即央美写实主义的绘画体系。院系的教学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在写生课程方面,我们以写实主义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写生与临摹的结合,通过连贯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们获得了很大收获,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此外,我们应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深知有太多的传统文化和古代遗存尚未被我们所了解、发掘。因此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回望传统、求真务实,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水清 发言:
身为中国画教师,我深切地领悟到传承与创新在中国画艺术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工笔人物画,以其细腻入微、严谨周密的笔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我们既要坚守传统技法的瑰宝,又需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引领学生洞悉其内在的精神意蕴,并激励他们将当代精神注入创作之中。在恪守工笔人物画精髓的同时,我们更需探索现代元素与传统技法的交融,以全新视角诠释人物的情感世界与时代的风采。在我的艺术创作道路上,我不断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古老技法,深入挖掘当代人物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特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敦促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细致观察并深刻理解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以期在传统技法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我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在继承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之上,探索新材料与新技法的运用,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我始终秉持“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艺术修为。未来,我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传承工笔画艺术的精华,并勇于推陈出新,让更多富有时代精神的杰作层出不穷,为中国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员 袁玲玲 发言:
在数字信息发达的全新时代,艺术的变革也伴随着人文科技的改变而发生着变革,现如今技术的力量在艺术创作中参与的程度亦不容忽视。秉持数字艺术的理念,善用科技的便利条件和工具,提升创作效率已经悄无声息的渗透到我们的创作工作中。当然对于这一点,艺术家要有清晰的认知,工具毕竟只是工具,它无法替代我们脑海中的思想与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艺术,以人为本,其产出是人类精神的结晶与物化的映现。绘画的技法,肌理的处理、笔触的运用、创作理念的呈现,都是我们表达艺术的手段和方式。一幅作品仅有形式与色彩,无法真正的触动人心,艺术作品需要借助情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三重力量,以架起艺术家与艺术受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艺术家的表现、画家的自我意识,皆因艺术的共通性而相互连接,形成独特的艺术气场。你来观你便加入了这气场,与这气场一起跌宕浮沉,这就是科技无法替代的艺术之魂与场域,正因如此,我们在利用科技便利的同时要警惕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程序化倾向:在拓展中寻找限制,让工具发挥其极致作用,让艺术散发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人性的魅力!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孙震生 发言:
传承与创新,这是每位画家在每个时代都需深思的课题。传承,是对历史先辈的崇高敬意;创新,则是对自我追求的真诚回应。传承如根深扎土壤,稳固我们的艺术之基;创新则如翼展翅高飞,赋予我们无限的自由与可能。每一位拥有独特个性、鲜明风格的艺术家,都需在这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找到平衡,因为这正是他们在当代艺术舞台上奋斗的印记,也是他们价值的体现。
我们的作品必须与时俱进,无论是工笔的细腻,还是写意的洒脱,亦或是变形的探索,写实的刻画,都不应被视为彼此对立。技法,始终服务于作品情感的表达。一幅触动人心的作品,其魅力往往超越了材料和技法的束缚,更多的是那扑面而来的情感气息,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人们在欣赏时落泪,并非仅仅为技法所折服,更非因材料的昂贵而感慨,而是因与画中故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被那份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技法,更应以心为笔,以情为墨,去描绘真实、深沉、高远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创作出那些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作品,让艺术的力量深深触动每一个灵魂。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 王煜 发言:
审美导向亟需自我革新,以构建良性的发展轨迹。审美具有多样性,不同时代孕育出多元的艺术趣味。在艺术审美领域,不存在绝对的评判标准,艺术之美可因人而异,因时代和地域而变迁。北京艺术便以其独特特征与审美情趣著称。艺术评论应吸纳年轻批评家的新鲜视角,勇于解剖与自我疗愈,不断追求自我更新。当下的美术创作需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然而,也有部分作品却缺乏对共性认知的回归。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与发现,写生并非单纯模仿照片,而是要将情感自然流淌于作品之中。艺术评价的改革需集思广益,同时应积极鼓励各大美术高校加强联盟交流,通过艺术讲座与互动交流,共同推动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廖勤 发言:
中国画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它正与其他艺术形式交融互通,其内在结构和外在审美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或许在多个方面反映出当今信息社会和地缘文化所提供的当代场景与新颖视角。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承载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美术学院的教学方式与美术协会的展览风貌,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其方向,从而衍生出不同时期的应对策略与成效,彰显出中国画紧随时代发展的清晰轨迹和脉络。
北京美术家协会作为首都美术家的专业性团体,自1963年起由中国美协北京艺委会领衔组织,吴作人先生挂帅,因此其与美术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唤醒传统笔墨技法与写意精神的同时,致力于在当代语境中激发传统造像的深厚潜力。这是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以"写意”为核心,探索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历史沿革与技法风格,探讨写意性在当代语境下的视觉表征,为其教学与创作提供更具时代精神的路向和可能。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王子锟 发言:
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发挥所在本体价值,注重学术梳理与交流,针对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表达和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与效果等问题,与高校、画院、艺术群体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搭建平台,积极联动,进一步实现学术引领、扎实创作、推动人才培养等多重目标,推动北京地区中国画创作的深入发展与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此外,教学过程中关于绘画的主题问题,我们鼓励多学科交融,倡导学生在回望传统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领域的艺术养分,实现通融和转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一些的挑战,这些教学上的难题,仍需我们深入探讨,寻求妥善解决之道。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祁博辰 发言:
首先,关于AI技术,其运用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艺术家和学生过度依赖AI作图创作的问题。绘画创作是基于客观物象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加工而形成的。直接搬用AI作图,可能会给创作过程带来困扰,使学生误入歧途,沦为浮于表面的简单模仿。同时,目前的AI技术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在人物结构和画面关系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AI技术不可以原封不动的拿来直接使用。对于有造型基础和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在欣赏AI生成的作品时,他们会主动对画面进行干预和调整,而非全盘照搬,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艺术效果。在谈及写生方面,写生训练在我们当前的绘画创作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我看来,一方面,写生可以训练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力,有利于挖掘生活中动人的形象和情景。另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写生训练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同时提高对创作画面的要求,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在写生过程中,学生应摒弃拍照后依赖手机不去观察模特的方法,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物象,这样才能体会到在“师造化”中得“心源”。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宋子伊 发言:
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应思考如何运用新的笔墨方法来表现当下,并鼓励青年画家在艺术风格上实现多样性发展。我们可以开展青年扶持项目,举办专项学术展览,携手其他地区相关专业机构联合举办学术活动,以促进北京中国画艺术的多元发展。此外,近年来新媒体已成为当下年轻人艺术接受的重要渠道,更多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作为专业学术团队,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可通过互联网向青年画家分享艺委会的创作经验与学术文章,或通过探访艺术家工作室、直击主题创作现场、访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为青年画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学习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王鹏澂主持会议
中国国家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康雷主持会议
综观十年来中国画传承和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中国画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鲜明特征。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人民的需求、情感和愿景进行创作,不断推进深化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探索,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广大人民。中国画艺术以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姿态朝向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唱响时代主旋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将在发挥团结引领、联络凝聚等作用方面做出更多工作,力求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多层次、宽领域和立体化的美术工作体系,与各地美协和艺术机构通过组织巡回展览、学术研讨、写生采风等活动加强交流,打造艺术品牌,服务首都和全国人民。艺委会将继续团结中国画优秀人才,聚力赋能,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首都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
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华三,艺委会副主任陈辉、于光华、方向、石峰、李传真、杜松儒、王冠军,委员钟捷、金纳、申卉芪、赫英海、金瑞、王水清、袁玲玲、孙震生、王煜、康雷、廖勤、王鹏澂、王子锟、祁博辰、宋子伊参加了座谈。会议由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王鹏澂、副秘书长康雷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