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福利 | 灰瓦千秋韵,文化胡同藏——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开幕
2024-12-21榴实正红——全国名家石榴主题美术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2024-12-21作品欣赏丨 丝路撷萃——首都美术家文艺志愿边疆采风作品展(三)
2024-12-21-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师专访 | 陈辉:艺术创作需要感动与激情
发布时间:2019-04-15
前言
悄然间,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已经走过了四十年有余。回望四十年的变迁,中国不仅经济实力迅猛增长,中国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树立了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用艺术为人民的“衣食住行”服务的办学理念。她又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改革开放四十年·教师专访》系列将从美术学院教师的角度,展现他们眼中学院教学的发展变化和心得体会。
Q1
“对于先是在工艺美院就读,后来又在清华美院任教的您来讲,这40年间学院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陈老师:“学院由五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专业,越来越专、越来越细,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一路走来,工艺美院以及老先生们所流传下来的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们前进。
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本身发生了改变。过去一直沿袭苏联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条路走到头。随着时代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理解及钻研程度、老师的授课、专业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成果。
与以前学生不同,现在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艺术的判断没有以前的那种‘单纯’,故也具有茫然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更注重方法和技巧,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从这一方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教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反馈。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实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也转换了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共同进步。
整个社会都在发展,所以要看好年轻人,一代胜一代。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教师要通过因材施教来扬学生之长,避学生之短,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灵感,不能用自身的审美固化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能让他们自己的路能走的更远。”
Q2
“国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里有什么变化,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呢?”
陈老师:“国画发展是有,但要发展还要给予发展空间。国画专业没有独立出一个系,师资力量也比较少。只能靠老师们的努力去做一些中国画的发展,传承,创新,在课上尽可能让学生学到中国画的精髓。我对学生强调:老师能做的也是相当有限的,更多的应该是向学者、图书馆、博物馆去学习;再一点,创作风格不能像我。
吴冠中先生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后面又有一句‘大树底下永远长不出来大树来’。艺术要‘个人化’。国画以前只有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当今,其题材也更加多元。国画是相对写意的,不是直接的照搬,而是承载了一些感情在里面。现在中国已经由纯客观、接受油画的,逐渐变为接受抽象的,观念的,强调人的主观思想的状态。另外,现在社会的选择越来越多,对学生定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而对国画来说,它特别讲究‘为学’、‘为德’、‘为人’的道理。
清华里很多伟大的老学者,在生活中十分朴素,却在专业上十分敏锐。这是因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研究上。他们可能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才能达到专业上这样的成就。在成功光环背后是忍耐和坚守。要厚积薄发,做一件事情五年做不好,十年肯定不会差,二十年百分之百成功。这种精神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儒家文化鼓励个人奋斗,人们可以靠后天努力奋斗,自身的修为来改变身份和命运;道家思想体现一种道法自然,自然放松的状态,能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沉下心来。我们老祖宗的根基在这。”
Q3
“您对您的专业和从业生涯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陈老师:“艺术创作需要感动。只有当你所在国度里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打动了你,你才会表现它。如果作品没有没有情、没有感动,你就没有激情去创作她,她也不会打动更多的人。反过来说,作品里一定要有打动你,由心而发的本土情节的东西。艺术创作应该建立在本土之上,且要跟随主流,这样作品才会表现出筋骨和温度。中国的墨是我要坚守的。你要用纯粹的色彩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就太西方化了。
第二点,艺术创作要以当代的眼光去审时度势,去看世界的变化。我的先生,吴先生和张仃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对艺术深刻理解和当代性的把握,都建立在对艺术的坚守、执着、全身心投入的基础之上。而当代性中很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视觉冲击力。我02年的时候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当时中国同时期的山水画、陶瓷和西方的油画对比下,要走很近才能看清。所以现在博物馆在展陈上是十分劣势的。中国画要具有当代性首先要夺人眼球,要改变它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我的改变。
第三,对中国画有一定主观的处理和关照,这种关照,建立在对生活规律的体察。古人讲‘游历卧居’,他要在山里面住上,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转着看,之后才会出现山上看山下,深远;山前看山后,平远;山下看山上,高远。吴先生的移花接木和古人的游历展现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一次他去桂林象鼻山写生,那时70年代坐长途汽车背着画箱,没有位置就在过道站着,在车上人群的缝隙中看见桂林的山水,非常美,太美了。可第二天他骑着自行车找但怎么都找不到了。后来他总结,是因为速度把这些画面都带到一起了,像电影的片格,他心中美好的画卷是因为速度带给的,于是有了他移花接木的规律,这些都是生活的规律。”
Q4
“最近学风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您认为清华学子应该有怎样的学术追求呢?”
陈老师:“首先,学生想要迅速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不容易的,一定先是不断地吸收。这种学习方法是正确的——但抄袭则是将别人的形完全照搬。对于形式,你可以学习借鉴在自己的作品上,但在内容上一定要是自己的。很多学生缺乏阅历,能感动他们的东西还很有限,想要画出自己的东西,必须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感动。如果产生感动之情,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更有激情,反之,这个作品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和内涵。
学习有很多方法——向大师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优秀的同学学习等,但关键是一定要注入自身的感受。理解有多深,艺术格调就有多高,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的积累,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像散文诗集的意境上的感受在国画里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我希望学生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慢慢酝酿琢磨出来的,而不是东拿西搬,拼凑在一起的。积累很重要,这都会在将来阐述作品时体现出来,虚假的东西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采访 | 韩天歌 熊玉星
撰稿 | 杜铭轩 熊玉星
校对 | 韩天歌 林子涵
编辑 | 韩天歌 武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