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文章

01悟法其用 珍视特色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二)

笔墨的运用和选择是动态多变的,但笔墨又是特定画面里的独立存在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笔墨,也没有离开造型而孤立存在的笔墨。笔墨是造型的载体,笔墨当随造型。

02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我与雁滨先生相识不长,但唯与他作品的气息相通而似故交。中国山水画造境是墨客文人表达的胸中丘壑,是心中之象。它不以重复自然和再现客观物象的准确度为艺术标准,但以道法自然为依据,注重心源,崇尚画品,妙于像外。

03【人民艺术】诗画背后,是浓浓的皖南乡情——专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

进入陈辉老师的工作室前,我有着对艺术家本能的理解:丰富的书籍、工具,未完的作品……即使凌乱,也在情理。走过短短的过道,映入眼帘竟然是非常整洁的一幕:洗净排好的笔,各种形态的印章静静躺在托盘里,未完成的画铺在地上,都折得平整。茶杯大的器皿里,养着绿植,叶片健康。

04道法自然,以心接物——读程雁滨先生小品近作

雁滨先生的画可谓中国文人儒雅之风君子之气的写照。敬仰传统而不陈法于笔墨,推陈出新而不失于文化精神,展现了他对“出新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深度理解,以及恰到好处的表现画面的能力与才情。

05开宗立派 教书育人 —— 纪念白雪石先生百年诞辰

白雪石先生是学生们敬仰爱戴、且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也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留下辉煌印记的大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对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06关于中国画教学

艺术教育者应把艺术理想、博学传统、独立思考、审美价值、品位修养、体现时代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目标。具体实践时,需要的是对传统的梳理和放眼世界,在传承与融合中突破与超越,在中西合璧中嫁接和移植,倡导艺术的批评精神和开放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思想,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法,因材施教,注重特色,在艺术坐标和艺术取向上有独立判断,强化艺术独特口味和自我相貌,通过作品展现出艺术的表现魅力和时代风貌。

07王涵画展前言

2011那年,王涵同学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三年多来,她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注重积累,勇于开拓,勤于问师。她对绘画艺术有独立之判断力和独特的选择能力,对艺术之魅力有挥之不去的陶醉与徜徉,信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奋斗目标,专业基础水平与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但她并不满足于课上的习作基础练习,而更多地关注课下的思考与研学,并以独到的视角,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向着蕴涵民族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当代水墨艺术做着大胆而系统性的实践,且已逐渐形成了颇含中国哲学思想,意蕴深远,画境雅致,风格

08【甄至沙龙】“甄品至真至美”之“丹青雅韵”——陈辉谈国画品鉴

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张晓凌先生曾这样评价陈辉:水墨画的光影表现一直是现代美术史评价标准之一,他是其中少数探索者。他开创的光影徘徊乡土主义景观所构建的新水墨形态,不仅颠覆了文人画自娱性美学原则与图式结构。也与北欧自然神秘主义风景及日本的“朦胧体”水墨大相异趣,他的作品预示着更丰富、更动人新水墨时代到来。

09流光徘徊中的乡土主义景观

2010年,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陈辉的《中国文化》系列之二获得优秀奖。评委们并未以颁奖辞或其它什么方式来说明它受到青睐的原因。我私下揣测的理由是,陈辉所创造的光影迷离的幻象,是对平庸单调评选工作的最好补偿。作为新水墨探索之作,《中国文化》可谓集中了陈辉近年来关于“光影”叙事的积极成果,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画当代形态探索的智慧抉择与有效途径,而以光影叙事所强化出的乡土景观,在一个国际性展览平台上,则显得意味深长。光影徘徊,游移,晦冥中时隐时现的庭院、器物、家具、木作、遗址,以及由此洋溢出的东方意味,与

10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写实国画新技展示》(1995年)、《绚烂明丽——陈辉》(1999年)、《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陈辉》(2006年)和《大气影像》(2009年)清晰地勾勒出了陈辉艺术发展的轨迹。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艺术风格和创作主题不断变化的陈辉,先从写实国画风景转向色彩绚烂的半抽象静物,继而转向纯以水墨来表现的充满光感和空间意象的风景和室内景物,最近几年,大气磅礴的抽象水墨又成了他专注探索的领域。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专有“变化”一章,指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