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论文章

01陈辉水墨画:诗与思的生命情怀

陈辉的绘画语言是有其独特性的。在今天艺术的探索无所不用其极,似乎一切表现的可能性都被穷尽了的背景下,拥有自己的个性尤其珍贵。但陈辉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却又丝毫不显得突兀,光与影的自由嬉戏,笔与墨的婉转相就,敷演出一派“万物皆自得”的风光。他的画面是和谐的,散发出一种“静穆的伟大”,其中没有刻意标新立异的“恶劣的个性化”的勉强和挣扎,没有中西绘画语言不兼容而发生的撕裂和别扭,一切似乎本该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辉的绘画甚至是中庸的,既有古与今的交响,又有中与西的调和;既有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又有写意与写实的融合。

0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我与学东相识八年,缘起艺术一线牵。那时,他曾拿来多幅人物写生画让我提意见,当一幅幅造型生动,独具个性的习作掠过眼前 时,我就意识到学东的艺术潜质和探索新作将在不久的时段得以释放和展现。以学东此般的勤奋学习状态和善于观察的绘画意识及超乎寻常的作品积累,必将会奠定他坚实的艺术基础,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寻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那块光亮。

03积铢累寸 即景生情

水墨写生多年,积存下来的水墨小品已逾千幅。得自己满意之作也不过百余件。 经由多位道友之建,才有出版这本写生集的想法。
这本水墨写生汇集了不同年代的不同时段的不同内容。有带学生深入生活的下乡写生之作,有出访游历时的即景写生,有主题性创作前赴实地考察的素材收集,还有对生活即情感悟的记录……

04水韵墨趣

这里展出的水墨实验作品,是2012级和2013级美术学和设计学研究生选修课程“当代水墨实验”课上的部分作业。作为任课教师,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索和发现水墨的千奇变幻,研究和总结水墨的视觉语言规律,在流动与凝固中寻求永恒的瞬间,是一件十分快慰和享受的艺事。

05意幻与精神

初见肖婷婷是在2007年的冬天,那时的她正为报考美术类院校努力学习着。看到她拿来一些并不成熟但显灵气的习作,我仿佛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小姑娘可以塑造。并非应试考试的标准化对她产生了多少影响,而是艺术的敏感和直觉让她与其他考生拉开了距离。艺术萌芽的出现或多或少为婷婷建立了信心和实现理想之路的决心,她尽情展开着驰骋的翅膀,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梦想。凭借着她的天赋和与生俱来艺术感觉,就在第二年的夏天,婷婷收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国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步入了放飞艺术理想的殿堂。

06新建中国美术馆提名展500短文

对艺术作品的学术性评价要看它是否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能否站在学术前沿,体现文化内涵,揭示艺术本质,形成艺术理论体系下的美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有对传统继承的创新性和研究性。即能在艺术前瞻性的纵线上研发深度,又能在艺术比较的横线上拓展厚度。深入探索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意义在于对历史文化的回味、对时代寓意的思考、对图像视觉的重构、对作品诗意的营造,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奠定民族文化艺术在国际大背景中的重要位置。

07综合训练与基础教育

综合训练这门课程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它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同时对各专业的创作起到了多元的探索和创新作用。它是对单一模式化教育的挑战,是新时代发展时期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当一种艺术拒绝向另一种艺术借鉴和学习的时候,它必然会没落。一种教育体制不吸纳和注入当代的斯学科,它必然会走向衰败。笔者暑假有幸赴欧洲考察,了解了国外部分艺术院校教学情况反培养人才的思路。这就是将发散性思维与多元化的创作设计表现作为宗旨,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这与我们对基础的要求在观念上是不同的。我们往往右的是画面

08造型基础课程探究

色彩习作与速写训练自从美术学院化教育开始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此课程的研讨与争论,这似乎成了不可回避但又需反复思考且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色彩与速写课程将如何传承、发扬、创新、并梳理出艺术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律和发展脉络是摆在我们艺术教育者面前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特征应该是:一、帮助学生树立艺术理想。二、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三、调动和培养激情,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营造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五、采取讨论与批评的教学互动方式。当我们始终把艺术教育与时代紧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艺术教育孕育着鲜活的

09坚守艺术理想的行者

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是由中国新锐艺术力量奋进和崛起而引发的,是目前中国艺术呈多元气象之所在。他们的艺术实践是对传统价值观重新思考的解读方式,是对当代艺术脉动的敏感和对艺术价值取向的反思与探索。站在国际艺术视野的背景中审视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本土文化所应承载的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直觉,对艺术批评中的对峙争鸣与宽容态度兼收并蓄,使他们拥有的艺术理想和探索精神得以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从他们的努力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将对未来中国艺术思潮与投

10基础教学学科前沿阐析

尖端也好、前沿也好产于基础研究深入性和普及性及对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然而基础学科也只能充当基础研究的角色,而不能成为前沿学科。但是前沿学科的基础,况且,基础学科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之工的短期效应,没有若干年的积累,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很难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更难以为前沿学科提供后援。从目前来看,尤其是应用学科所具有的良好社会效益和商业优势,基础学科总的看来处于相对弱势。很难快出效果,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教学体系,许多先进前沿的学科和成果更带有市场消费性,而基础学科不能取代交智能、高效率、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