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意文脉——第三届黄宾虹学术提名展”在京开幕
2025-11-03
北京美协举办基层和新文艺群体美术工作者培训班
2025-11-03
水墨是时光的拓片,而我在残垣里种光——著名画家陈辉走进文化视界
2025-10-09-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笔墨中国——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发布时间:2023-12-18
写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依托要素。作为中国画写意性特质核心载体的笔墨语言,其承传与发展一直为历代中国画家所重视和深研。为了呈现当代中国画传承发展的时代成就,展现笔墨语言承载的中国画本体精神,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筹备,“笔墨中国——首届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在人美美术馆拉开序幕。

展览海报
“笔墨”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定涵义的语词,在此处作为展览题目的关键词,我们尝试赋予其“望文生义”的“新解”,即从展览作品的范畴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角度,将“笔墨”二字拆解来读,则是工而见“笔”、写意见“墨”。相对而言,“笔”是线性的、结构的、有力度的,工笔画和线描的笔线、笔质以及画者常言的笔性,点出了“笔”的实质;“墨”是温润的、含蓄的、构建意境的,文人写意、没骨画法的水墨语言及其承载的丰富韵致显现了“墨”的意蕴。在这一新的角度上再言“笔”“墨”,则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多元性特征和统一性、包容性价值,可以更为明晰地展现出来。
正如展览主题“笔墨中国”的宏阔范畴和艺术意涵所示,这次展览包含了人物、山水、花鸟不同画科,涵盖了工笔、写意、没骨、线描等不同表现手法,跨越了老中青艺术家群体,集结了来自南北各地的30多位中国画家,其中既有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一辈画家刘汉、李巍、邱笑秋、陈家泠,也有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郭怡孮、曹文驰、徐义生、郭石夫、王西京、何水法、陈永锵、冯大中、艾轩;既有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吴冠南、许钦松、秦天柱、苗再新、李学明、范扬、万鼎、张志民、白云乡、乐震文、高云、胡石、孔维克、喻国玮、陈辉,也有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卢禹舜、李翔、梁明、陈湘波、贾广健、陈翔、尹沧海、刘万鸣、伯揆、吕子扬、张宜,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周午生、王海滨,80年代的马小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携近年新作雅聚于人美美术馆,以其“笔”与“墨”的多元风格展现了中国画艺术的民族性、当代性与人民性,既显现了中国传统画当代发展的文化身份,也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发展规律。
以笔墨语言为核心的中国画艺术,正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特性,也必将以其守正创新的自主性发展,开拓延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之路。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19日至12月23日
展览地点:人美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甲3号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大厦)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刘汉 《黛玉》 178cm×99cm 2016年

李巍 《六合同春》 68cm×100cm 2018年

邱笑秋 《眷恋》 97cm×92cm 2023年

陈家泠 《井冈主峰》 196cm×96cm×5 2013年

郭怡孮 《山花漫野》 96cm×178cm 2023年

曹文驰 《雁荡石》 96cm×178cm 2023年

徐义生 《高风仰止》 92cm×97cm 2022年

郭石夫 《万古长青》 178cm×96cm 2014年

王西京 《无题》 130cm×70cm 2023年

何水法 《人间四月芳菲尽》 180cm×190cm 2023年

艾轩 《西藏女孩》 90cm×90cm 2015年

陈永锵 《夏日闲情》 138cm×69cm 2012年

冯大中 《黄河之心》 200cm×866cm 2021年

吴冠南 《花开笑谁》 200cm×100cm 2016年

许钦松 《高原甘雨》 147cm×184cm 2009年

秦天柱 《祖国万岁》 236cm×136cm 2015年

苗再新 《红红火火》 220cm×180cm 2022年

李学明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 138cm×68cm 2022年

万鼎 《月出华岳顶》 168cm×138cm 2023年

范扬 《樵夫踏云图》 68cm×34cm 2023年

白云乡 《秋山明净而如妆》 178cm×96cm 2022年

张志民 《祭海》 200cm×500cm 2023年

乐震文 《云卷云舒》 178cm×96cm×3 2022年

孔维克 《雪野大川进行曲》 240cm×200cm 2021年

胡石 《草虫》 34cm×68cm 2016年

喻国玮 《日出芦海云遮半》 180cm×97cm 2020年

陈辉 《皖南遗韵》 200cm×160cm 2012年

卢禹舜 《天地大美 心驰神往 笔遂墨顺》 240cm×203cm 2014年

李翔 《丹壑松涛》 50cm×50cm 2021年

梁明 《云外高山供道眼》 180cm×97cm 2023年

陈湘波 《沧浪之水》 89cm×46cm 2023年

陈翔 《萧尺木诗意图》 138cm×68cm 2018年

贾广健 《天地正气》 178cm×96cm 2008年

尹沧海 《痕》 183cm×143cm 2022年

刘万鸣 《护犊图》 37cm×45cm 2016年

伯揆 《无题》 178cm×96cm 2016年

吕子扬 《花色明灿》 138cm×68cm 2022年

周午生 《猿猴啼吟》 134cm×69cm 2021年

王海滨 《小菲16》 200cm×70cm 2023年

马小虎 《生气远出》 50cm×105cm 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