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生态观的文化解析 | 2022春季学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结课汇报

发布时间:2022-07-07

Ec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开课院系:美术学院

主讲教师:黄艳

课程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Ec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授课形式:融合式教学

课程助教:杨声丹(博士生)、孙丹心(硕士生)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黄艳副教授主讲的全英文研究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Ec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圆满结课。本课程为期4周32学时,主要针对清华-米兰理工双学位项目、全球设计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GID)以及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GHC),也包括来自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整个教学过程包含专题讲座和分享、艺术家访谈、课题研究、未来创新创业项目策划、小组汇报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们的专业背景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染织服装设计、时尚系统设计、展示设计、创新设计等等。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分布在米兰、伦敦、温哥华、圣彼得堡、开罗和北京等地区,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授课形式实现了跨文化、跨专业、跨时区的融合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交汇中启动了“传统文化的新生”。


1:课程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与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现代自然生态相比,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生态观既是一种哲学观、文化观,也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本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切入点,探究其如何成为世界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动力与源泉。通过介绍材料类型、工艺技术、表现形式及实践途径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内涵,着重研究外化的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与内在的生态理念、生态手段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将其置入现代艺术设计的语境中加以探讨。历史悠久的生态观之于当今社会意义重大,不仅是建设可持续人居环境及维持自然秩序平衡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哲学理念与文化价值的传承。

01.jpg

学生线上参与课程


2:课程内容

Course Content


本次课程以“生态观的文化解析”作为主题,对传统民居、绘画、当代综合媒介艺术和生活方式等议题展开了教学。


黄艳副教授以“艺术生态与生态城市”(Artistic Eco and Eco-City)为主题,围绕生态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美学表现和生态哲学、重建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等议题进行了生动讲解。她以山水画、雕刻、器物、陶瓷等作品为具体案例,从它们的艺术题材、造型特点、工艺流程入手,解读了中国古代造物可持续设计的技法与内涵,剖析了传统艺术作品及审美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生态理念。

黄艳副教授授课过程


在构建起生态观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黄艳副教授提出了从生态到文化、从传统到当代的转译方式,从理论视角过渡到实践视角,结合古代园林、传统民居及城镇规划案例阐述了传统生态观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学科背景,黄艳副教授在建筑景观案例之余还引入了对服装及手工艺技法的分享,并且提出“编织”是服装设计与空间设计两个领域交汇的共通概念,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拓了思维与视野,也对生态理念形成了更加直观的见解。


黄艳副教授授课内容


黄艳副教授与同学们线上交流


在访谈交流环节,美术学院绘画系的陈辉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的马泉教授、陶瓷艺术系的白明教授,结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及创作方法,探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艺术生态的结合问题,以及由此构建的创作与教学体系。


陈辉教授致力于运用当代实验研究的手法探索水墨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国画带入当代艺术新维度之中,通过分析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作品,探讨了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在理念与手法上的差异性。

走访陈辉教授工作室


马泉教授结合他个人长达十余年的沙漠勘探研究历程,通过叙事理念的剖析及多重媒介的呈现带领同学们体验了身临其境的沙漠之旅。马教授在交流过程中所展示的绘画、图像、装置、影片及音频作品看似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深入理解时不难发现他的创作理念与生态哲学息息相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情感关联。


马泉教授授课过程


白明教授在访谈中分析了中国传统器物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凝练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华夏七物”。白教授强调了艺术没有传统与当代之分,艺术家要坚持自身的审美修养与文化理念,表达自己之所想,赋予艺术品以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白明教授与同学们线上交流


3: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两次课题研讨循序渐进,分阶段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Assignment 1的汇报中,同学们分组分享了“中国与西方生态观、途径与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报告。同学们结合本人各自的专业,选择一件艺术品或工艺品,以图形、图示、图表的方式为主,结合必要的文字,展示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技术,以及文化、审美理念;展示其从艺术构思、选材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


来自环境设计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对中西方生态观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对比分析,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

Assignment 1 PPT


一些同学从独特的文化视角来剖析中西方对环境采取的不同理念及政策,并结合西方经典艺术作品阐释自然理念在文化审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


Assignment 1 PPT


在Assignment 2的汇报中,同学们以“编织”为理念,结合各自的专业观点或兴趣,提出一个服务于未来、符合“蕴含生态观念、充分利用材料、践行低排放及污染理念、具有文化内涵”要求的产品、建筑、城市、影片或创业项目,成果包括相关案例展示、设计内容框架及可视化图纸等。


同学们分别带来了空间设计及服装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一位同学以北京五道口为场地对交通组织形式进行了“编织”,建立了创新型的城市立体交通系统;一位同学发现了藻类植物的生态持续性,以其为材质进行可供不同人群使用的服装设计。

Assignment 2 PPT


另一些同学聚焦于服装设计领域,提出以可再生牛仔布料为材质,并结合3D建模技术探究最环保的剪裁方式,实现对布料的零浪费,最终设计出一款简约大方的牛仔外套。


Assignment 2 PPT


4:课程效果

Course Effect


本课程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听课质量及课堂体验,黄艳副教授及其助教团队在教学形式上不断调整,通过课前录制实景视频、课中实时连线问答等手段增强了线上学生的参与感与现场感,活跃了课堂氛围,得到了积极反馈。


本课程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启发学生在提升艺术审美认知的同时,探究更深层次的哲学观念与社会价值,培养学生从文化积淀中汲取实践启示的能力。本课程是跨文化、跨学科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下的一次宝贵实践,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还促进了中西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手段的交融与创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学生从我国艺术审美、工艺技巧及建造形式中收获了创作灵感,并将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加以呈现,这便是激励本课程持续开展并不断创新的最大动力。


图文 视频提供  | 黄艳  环境艺术设计系 副教授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冯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