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50后”艺术名家云集,共探“高峰之路”

发布时间:2021-12-15

12月11日,“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二)”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报》社、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广东省亿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协办。该系列展览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试图分别探索与呈现20世纪 30年代至 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于“写意性”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代际特征。此次展览将关注的重点投向“50后”艺术家:许钦松、王仁华、冯远、马国强、苗再新、田黎明、范扬、老圃、张志民、孔维克、马书林、白云乡、马海方、胡石、林容生、陈钰铭、李洋、喻国玮、陈辉,希望在呈现每位艺术家个性化创作的同时,让观众领略“50后”艺术家们对中国画中“笔墨”“写意性”的探索与试验。


01.jpg

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02.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参展艺术家与众多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画的笔墨、写意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和全方位的探讨与交流。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曾参与了几次“高峰之路”展览,他表示:“本次展览所聚焦的‘50后’艺术家,应该是当下中国画界‘扛鼎’的一代人,他们大都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在40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上,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一步步走来,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变化,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大家对于中国画在今天如何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如何更好的展现中国画的写意性,如何充分调动笔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18.jpg

《屏间雪练空中落云》许钦松


《中国美术报》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媒体优势,积极发挥着自身在学术创作和研究中的导向作用,针对此次展览,《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在采访中谈到:“‘50后’艺术家,是我们常说的‘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他们身上烙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也无不彰显着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9.jpg

《剪花娘子》王仁华


“《中国美术报》从中国画的写意性、笔墨入手来举办这样的展览,是非常可贵的。”参展艺术家代表、荣宝斋画院教务处长老圃表示,东方的艺术,从最开始就带有写意性,它是精神性的艺术,这要求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要有悟性,更要将生活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解读,消化、组合成新的内容,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性所在。


25.jpg

《陕北写生之一》老圃


在谈到“笔墨的时代性”这一话题时,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马书林表示,此次展览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向同道学习的机会,更让其领悟到中国画家该如何在创作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时代,该如何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性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将笔墨程式化、套路化,不能用前人的眼睛来看今天的世界,而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捕捉当下鲜活的时代生活,让笔墨真正为我所用。”马书林说。


28.jpg

《桃园结义》马书林


“我们这一代年龄相仿的画家,作品都相对成熟,在技法、形式上都形成了自身相对完善的个人面貌。当然,这并不表示大家的艺术探索之路已经止步不前。通过这个展览,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大家在笔墨方面的探索,仍然有许多新的尝试与成果,而这种相互之间的借鉴与探讨,能够让我们对中国画写意性创作产生更大的热情,并帮助我们不断向着高峰迈进。”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林容生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在采访中如此说到。


33.jpg

《夏天的风》林容生


参展艺术家代表、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喻国玮从自身作品谈起,表明了对攀登艺术高峰的向往之情:“我已经是第二次参加‘高峰之路’展了,每次参加都有收获。这几次我参展的作品,都力争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入生活,从而呈现出自然界中生命力的勃发。”


36.jpg

《苍莽》喻国玮


“笔墨所承载的最终意义,不在于一笔一墨、一招一式就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能够表达意境、表达作者修养的,有秩序、有品位、有风格的完整画面。”在参展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看来,中国画的笔墨更多的是要展现出一种意境和情趣,这些内容无疑是艺术家生命体验、文史哲积累的直接映照。


37.jpg

《山壑岁月》陈辉


“高峰之路”系列展已然为观众呈现出“30后”“40后”“50后”艺术家于中国画写意性探索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随后还将陆续展开关于“60后”“70后”艺术家的探索,力求为观众展现成长于电子图像时代的一代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继承传统,彰显新时代中国画的笔墨魅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荣池)